人脑的上下文容量和大模型比差得太远,和AI相比,人类的优势是发现需求,发现美,敢于畅想和追逐
人脑的上下文容量和大模型比差得太远,和AI相比,人类的优势是发现需求,发现美,敢于畅想和追逐
每天都要感叹AI的牛逼,我就是个猴子。今天调试支付升级VIP,通过AI一天完成了过去两三周的工作,涉及支付sdk集成,后台回调,六七张数据表的联动,我作为猴子虽然什么都不会,但是能问问题,粘贴,引导,就可以解决问题。
大概搞清楚了一个expo开发react native应用遇到的闪退问题原因,我的情况很特殊,特此记录一下:
1、我使用react-native-voice/voice库处理语音识别,这个功能依赖于两个权限:麦克风和语音识别权限。
2、在权限设置环节有两种做法:一是配置expo插件,自动处理;二是修改info.plist文件,由于我的应用使用expo工作流,我一般不会直接修改ios文件夹内的内容。
3、由于我vibe coding,导致生成的代码改了又改,AI认为我的功能需要使用expo-speech和expo-speech-recogonition这两个库,但是我曾经显示地告诉他我希望使用react-native-voice/voice库,导致代码中导入了三个库,但核心逻辑代码确实按我的要求做了,配置app.json中却配置了expo-speech和expo-speech-recogonition的plugins。
4、由于我没使用expo-speech和expo-speech-recogonition,因此我在app.json文件中删除掉expo-speech和expo-speech-recogonition的plugins,这导致没有处理好系统权限请求(其实react-native-voice/voice库有专门的插件,但由于vibe coding,ai没有用),进而导致了一进入语音识别功能就会闪退的问题。
5、我告诉ai应用会crash,它修改代码逻辑了无数次还是会闪退,最终定位到这个原因,我查了一下ios文件夹内的info.plist文件,确实没注册语音识别权限,于是需要重新修改权限配置,清理依赖关系。
总结一下这个问题的原因
移除 expo-speech 和 expo-speech-recognition 导致闪退的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相关:
1. Expo 插件的隐式权限管理 Expo 权限自动化:
Expo 的 expo-speech 和 expo-speech-recognition 插件在预构建阶段会自动处理原生权限配置(如 Android 的录音权限 RECORD_AUDIO 和 iOS 的麦克风权限 NSMicrophoneUsageDescription),即使代码没有显式调用这些库,它们仍然可能通过插件机制注入必要的原生配置。
原生配置依赖:
如果直接使用 react-native-voice 但未手动配置原生权限,移除 Expo 插件会导致权限缺失,应用在调用语音功能时因权限拒绝而闪退。
2. Expo 预构建插件的原生依赖
插件与原生模块的绑定:
Expo 的预构建插件(如 expo-speech)可能包含与 react-native-voice 相关的原生依赖或桥接代码。移除后会导致原生模块无法加载,从而触发崩溃。
自动链接的副作用:
即使我未在代码中调用 Expo 插件,它们可能通过 app.json 中的 plugins 字段自动链接到原生项目。移除插件会破坏这种隐式依赖关系。
整理一下如何在一台机器上docker部署多个网站,并且多个网站共用同一个证书:
1、统一用docker-compose.yml编排容器
2、nginx,certbot,网站应用都用容器统一编排,可以提高效率
3、服务器环境和本地开发机环境不同,要注意打包镜像时确保环境正确
4、服务器和本地环境的差异导致有很多不好解决的问题,这时候AI的指导非常必须,要感谢腾讯元宝+Deepseek
5、将复杂的命令行指令写成脚本会让整个运维逻辑更加清晰
6、证书要设置自动续期
这个网站上线五年,终于弄了个ssl证书,被AI赋能感觉真好啊...
12天,从一个idea到完整的iOS应用,明天开始优化界面
进入心流状态后处理任务都是两三个小时解决一个核心问题,我好像比较喜欢处理多个不同类型的任务,如果一天安排3-4个不同类型的核心任务比做一个大任务效率更高
真正的执行力在于心无旁骛的达成所承诺的事情,没有理由,没有借口
阳光一天比一天好
过去一年半,我通过AI做了一个半产品,其中第二个还没完成,回顾一年半的经历,我总结了以下心得和改进方向:
1、我投入了很多精力做的产品是“小需求,大产品”,意思是耗费很多精力做产品和工程,但是产品需求刚性不强,分析原因,第一个项目的立项抱着进入AI行业做点什么的初心,看到别人在做chatPDF就开始了,在启动过程中带有学习心态,而chatPDF类的产品当时在业内已经有很多家,所以这是一个跟随战略,产品上线时已经完全没有稀缺性了,事实证明这个策略不适合startup(可能更适合更大规模的公司,因为有更多策略和空间去跟随发现对的方向),虽然学到了东西,但是结果不好。第二个项目是在第一个项目基础上,考虑如何pivot,结合了自己遇到的问题,找到了一个切实存在的场景,但是这个项目的综合难度超出了团队的能力,目前做了四个月,继续学到了很多东西,但是做得很吃力,拿这个项目投递了奇绩创坛,得到投资人的反馈认为这个不是市场上的主要问题,可能缺乏足够的吸引力,加上目前还没有一个完整版本上线,所以最近对这个问题的反思比较多。
2、相对“小需求,大产品”的是“大需求,小产品”,我对这个概念的理解是解决了一个刚性问题(市场不一定很大),但是需求一定要足够强。通过较小的产品投入即可满足,比如2周即可上线产品初始版本。最近的案例是前几周爆火的小猫补光灯,这是典型的“大需求,小产品”,这样的产品稀缺性强,适合startup操作,再往前是24年初的哄哄模拟器,在qq群传播达成了一波流量高峰,这些产品的商业价值不谈,后续商业价值可能也存在较大的操作难度,但是这些案例证明了产品满足了一部分用户的需求,这本身就是价值,先有用户价值才有商业价值,解决一个领域的强需求是更适合startup来操作的。以前成功的脸萌App的商业模式设计是积累足够的用户量然后做游戏发行渠道,虽然后期的发展轨迹和最初的设计有区别,但是团队成功拿到了融资,继续研发产品进而被头条收购,多年以后创始人郭列又进入游戏行业,此时和彼时手里的资源已经完全不同,我看到了创业者的初心和成长轨迹的权衡。换句话说,对startup来说,成功的唯一路径是在一个小市场解决一个刚性问题,并且获得市场的证明。
3、创业多年,timing的重要性我有自己的理解,商业模式我也思考完备,用户需求我非常敏感,当前的问题出在我在启动一个项目时,似乎更多的精力放在了“自身的需求”(比如学习技能,比如肤浅的挣钱),而不是解决“他人的需求”(某个场景的问题),满足他人的需求,是服务他人,满足自身的需求是服务自己,这个细微的差别导致了我潜意识中喜欢做一些有挑战的事(因为这是我自己的需求),而能力与目标始终存在一定的差距,这导致了做事事倍功半,早年的创业和现在创业似乎没有太本质的区别,虽然现在有了AI,但对于所有人这个条件是公平的,所以还是需要调整创业的根基,这样可能才可以带领我走向正确的方向。
根据以上总结,下一个阶段我规划做出以下调整:
1、和团队讨论第二个项目继续的必要性,设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;
2、调整今年的精力分配:
1)投入时间放入可以变现的内容平台,将过去一年半的经验拆解沉淀;
2) 持续发现“大需求,小产品”,充分利用AI辅助编程,验证我的设想,取得一些产品和服务领域的成功结果。
2024年12月31日夜
在大模型时代做产品时更应该考虑一个需求需不需要被实现,因为我们会假设所有的功能都可以被实现,而不是像过去的时代,做产品更多的考虑一个功能的可实现性和怎么去实现。现在由于有了大模型的加持,应该把更多的精力解放出来,思考一件事情应不应该存在,由于过去的资源匮乏和能力所限,很多时候做错了
完美主义者蜕变为富有生产力者的必经过程,就是意识到电影只是电影,而生活是真实的,身边牛叉伟大的事情也是由普通人做出来的
很有意思的观点,但我有一点不同的理解。在一个稳定的需求内核下,软件功能的确应该是稳定的,但是我认为迭代不一定是降级,而是代表在创作者眼中,软件还没有满足那个内核需求,使用者看到的是他认为的终极形态,创作者眼中也有一个,而往往通往这个终极形态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,这个过程产品的迭代也伴随了用户的需求和使用习惯的迭代,而这种软件的价值也会随时间流逝而增加。如果停留在初始的状态可能在某些用户眼中也是美的,但是没有达成创作者的期望,也不能变得更有价值。这背后的驱动因素还是市场需求的判断和市场容量大小。